2008/02/28

台北賓館

最近新聞上炒的很熱的白花四億元整修事件
令我想起以前在上古蹟維修課的事

事實上古蹟維修本身就是一件弔佹的事
首先
並不是年代久遠就算是古蹟
而是建物本身必須要有某些共同記憶
或是歷史價值
甚至是有學術上的意義
才能夠稱作古蹟
所以阿公田裡的抽水站不是古蹟

而古蹟究竟應不應該永遠留下
這也是一件值得討論的事

若把建築比喻為人類
是一個對人類很有貢獻的老先生
是不是我們就應該讓他服長生不老藥
甚至是死了之後打入大量福馬林
讓這位老先生能就永世長存
像某孫先生或蔣先生
當然
適度的去保建他
是有意義的
讓他能夠健康的多活幾年

而古蹟維修的意義就在於此
我們不是要讓古蹟回到剛蓋好的模樣
事實上我們永遠不知道古蹟剛蓋好是什麼模樣
因為當時我們都未出生

我相信負責台北賓館維修的建築師
是國內少數以正確觀念去維修建築物的建築師
並不是欄杆少了一塊
我們就要把欄杆少的那部份完全修回去
我們並不是小叮噹
我們並沒有時光布
即使有時光布
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把剛蓋好的建築物拉回來

即使我們用非常相近的建材修到人眼分不出來
那終究也是假的
只是滿足人類想乘坐時光機的慾望

我們該做的
是將建築物不堪使用的部分加強
讓他能再撐一段時間
讓後世的人仍有瞻仰他的機會
但不是永遠
並且
我們應該要對歷史負責
應該要讓後世的人知道
這棟建物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比如說戰爭 荒廢 整修
這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如果完全修回原樣
那等同是抹去了50年來的歷史

台灣目前大部分人對於古蹟維修的觀念仍不成熟
多數人主張即使建物已經傾倒
仍然應該照著照片或是畫作中的形式再蓋回原樣
但那一點意義也沒有
就像是蠟像館中的愛因斯坦
或是基因改造的複製人

我認為這四億元並沒有白花
因為我們真的留下了這棟建築物
而不是留下了一棟幻象

2008/02/19

2008/02/13

數位黏土


國外研發中
用無數的微機器人組成形體
並能夠自由變形

雖然目前還在初級階段
不過看看上面的模擬影片

以前我們都會說
用maya就像真的在捏黏土一樣
以後我們就會說
捏這個黏土就像在用maya一樣

2008/02/11

這麼生氣

這麼生氣是為了什麼
還不就是希望聽個道歉

道歉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承認錯誤也不見得是認輸

也許自以為沒什麼的玩笑話
卻深深傷了別人
也許認為可以被原諒的事
對方還未氣消

道歉的事情可大可小
無心之過也是過

有什麼不滿就說出來
聽的時候不要插嘴
字字句句聽完
理虧就道歉
有難處就說出來

一個人出問題
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凡事皆有因果


仇恨放在心裡導致惡性循環

告訴對方
我無法接受你的行為
希望你能改變
如果一時無法調適
我能理解
但希望你明白
我不喜歡這樣

把話攤開來說
不要有會吃虧的想法
道歉的一方不代表認輸
悶在心裡與針鋒相對都無法解決事情

放下身段
說聲對不起
兩個都一樣

------------

因為我是局外人
也許事情沒這麼簡單
不過我想解決的方法應該大同小異

時光匆匆

不禁令人淚潸潸
想當年還在地上打滾的
這會兒全都當家長了
還斥喝自己的孩子停止打滾

親友間
有人脂肪遞增
有人髮際線後移
有人看破紅塵
有人始終如一

常看到的人活的很好
不常見面的人也活的好

----------
看著還年幼的小孩在客廳玩轉圈圈趴地上的遊戲
跟他說危險也不聽
果然就撞到地板了
哭聲震耳

想想以前也是這般
最後竟然還是長大成人
真是讚嘆細胞分裂的偉大

2008/02/01

資訊

人類的世界就要毀了吧
如果從地球的這端發射訊息到另一端不需用到一秒鐘
那麼這道訊息真的是不值得重視
雖然拉近了距離
卻缺乏深思

什麼時候
人會對所聽到的話再三思考
什麼時候
人會在說話前再三思考

我想人世間再也不會出現偉大的思想家
因為思想家說的話沒有人仔細思考過
古代印刷不便利
因此出書者需要再三審定
且出版率低
作家無須顧慮競爭問題
而且多數作家擁有副業
甚至務農
花二到三十年寫一本書一點也不稀奇
而買到書的人也視為珍寶
也許下一次再買到另一本新書是五年後
因此不得不再三翻閱

同一句話
看三次會有三次的感受
看五十次會有五十次的感受

我想
現代人接收的資訊實在太多了
古代所謂飽讀詩書的學者所接收的資訊
也許並不多於現代三流大學畢業的學生
但是現代人沒有機會思考
生活步調不容許有機會坐在樹下、石上
優雅的翻閱手中藏書
甚至連藏書是哪一本都不確定

媒體 政治 甚至文化
全都講求效率
人類遇到突發危險到做出反應需要2.5秒
還不一定是正確的反應
而這樣的一個物種
要有能力在所謂有效率的時間內
做出完整而又正確的判斷
真的令人懷疑

近代人類的發展
像是五、六十台高速對向行駛的汽車
重金屬瞬間撞擊 撕扯

乍聽像是交響樂
其實是場車禍